教育親子專欄


母親節總會讓一眾媽媽想起十月懷胎將寶寶生下來的經歷,分娩過程之痛並不能用言語表達,能忍受這十級痛楚全基於「愛」!寶寶出生了,媽媽總會將所有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,想將自己最好的都付上,母愛之偉大比海更深。然而,是不是你所付出的,孩子都能「接收」得到呢?

從前有一個很辛勤的媽媽,她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,她覺得做人總要腳踏實地,是一個實事求事,處事講求原則的人。她有三個孩子,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,當中最年幼的女兒是一個乖巧的妹妹,她最愛唱歌跳舞,但因為天生害羞,總是不敢說出心中所想或表現自己,因此形成了她愛幻想的性格。

媽媽覺得女兒不切實際,所以為她預備了她覺得對女兒最好的路,女兒對媽媽服從性很高,從不説不,但其實她內心很希望媽媽能明白她,亦很想跟她說心事,但由於媽媽早出晚歸,她亦害怕得不到她的認同而被責罵,所以都將所有想説的話放在心裏。日子久了,兩母女的關係愈來愈疏離,媽媽覺得怎麼這樣辛苦供書教學,女兒卻不懂孝順她,甚麼都自作主張不和她商量,內心十分生氣,因此常為小事和女兒發生爭執,女兒亦覺得媽媽愈來愈霸道不説道理,所以便離家出走了!

這樣的故事並不陌生,像你我身邊都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,但其實只要學會怎樣愛,這種家庭糾紛是可以避免的。在皮紋學上,指紋的形狀反映每個人的性格特質,大致上可分為四大類:社會型(正箕紋)、認知型(斗紋)、逆思型(反箕紋)和開放型(弧紋)。不同性格的人有著不同的相處方式,找對溝通方法有助提升彼此的關係。像故事當中的認知型媽媽遇上社會型的女兒,媽媽可因應女兒的性格多和她交談,學會放下預設答案,讓女兒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和她溝通,其實女兒是一個同理心高的人,因此她都渴望别人能同理她的想法,只要大家放下成見,女兒亦會很明白媽媽的苦心,彼此才會有更好的親子關係。感恩讓我認識了皮紋學,修補了我和媽媽的關係,現在我亦懂得和我認知型的女兒相處了!

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可置疑的,但愛裏還需要尊重與包容,即使你付出很多但沒有這兩點,對方感受到的就只有「壓力」,試想有「壓力」的愛叫人怎消受呢? 在剛過去的母親節前,我帶女兒去台中旅行,臨離開前我告訴她可以在酒店的櫥窗上留言,沒想到她寫的不是「到此一遊!」,而是一句令人窩心的説話,願你和我一樣都能享受孩子的愛!